金融业应积极发挥减碳影响力

作者:编辑部 2022-05-13

摘要: 展望未来,各国若只做到征收碳费是远远不够的,必须尽快建立能与国际接轨的碳交易市场。

为适应欧盟要求进口产品依碳含量缴交“碳边境调整机制(CBAM)”凭证,各国面对国际碳管制加严的挑战,在“2050净零排放政策路径蓝图”要求各国企业必须提前布局,计划在2023年锁定年排放量超过2.5万吨的碳排大户开征碳费。

以金融业而言,碳排放量逾95%来自因“财务”造成的投融资对象,但金融保险业功能不仅扮演资金桥梁,更可发挥减碳影响力,引导企业及个人客户共同投入。

首先,减碳方面,可见到多家金控积极进行减碳运营转型,并通过绿电采购、规划设置太阳能分行、参与“国家再生能源凭证中心”绿电凭证的公开标售案等作为落实减碳目标。

此外便是落实责任投资(PRI)。许多金融业已着手布局绿色主题投资及影响力投资,同时,也针对投融资客户进行积极“议合”,另有些业者开始协助企业减碳谘询服务,提供客户全方位减碳转型的解决方案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近年金融业致力于减碳相关创新商品与服务。银行业提供信用卡消费碳足迹、永续存款等优惠;保险业则有绿色车险、绿色住宅保险、再生能源保险及天气指数型保险等创新商品。

证券业则发行绿色债券、ESG绿色主题基金和ETF,鼓励投资人长期投入,以获得稳定且较佳的报酬。目前全球碳权ETF相关产品仅有四档,最受瞩目的是KRBNETF,推出不到一年半,单位净值上升逾100%,基金规模成长超过40倍,原因仍是需求市场大,资金不断涌入碳交易市场,也推高全球碳权交易价格。

全球超过50国实行碳交易,各国都应尽快接轨

据统计,全球超过50个国家已施行碳交易制度,整体碳交易市场过去三年成长五倍,超过2300亿欧元。

2005年“欧盟碳交易市场”(EU ETS)开始运作,目前最成熟并拥有27个会员国;韩国在2015年也启动碳交易系统(Korea ETS),是东亚地区首个实施国家。另外,新加坡碳权交易所也在2021年底正式运作,同年中国启动国家碳交易市场,可望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。

很多国家目前没有碳交易所,且巨额排碳量集中在少数企业,若成立交易所,恐有流动性与参与者不足问题,因此跨国厂商必须通过境外的碳交易市场,才能取得碳权买卖的利益。虽然很多国家是非联合国缔约方,不受强制性减碳排限制,为尽早与国际接轨,仍应积极参与国际间“自愿性碳市场”,可通过向国际间独立机构申请成立的碳权交易机制,以获得碳权。

展望未来,各国若只做到征收碳费是远远不够的,必须尽快建立能与国际接轨的碳交易市场,让减碳更“有价化”,也借此让企业对减碳、控制碳排做出更有效率的管理,通过公开市场交易、订价机制的建立,让碳价更能规格化,亦更有助于各国迈向零碳目标。